中新网杭州7月6日电(张煜欢)步入盛夏,即便是水网密布、植被茂盛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也氤氲着腾腾暑气。一群专家学者仿佛穿越历史的浩渺云烟,赴一场“文明之约”。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的同一天,在“杭州良渚日”活动的一场理论研讨会上,有关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的讨论依旧热烈。
“如果有人见过十余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一定会与我一样感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2009年在杭州举行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其提出“良渚古城遗址要像公园般美丽”,那时还觉得只是个美好的畅想,但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已成为一片年轻人争相打卡、老年人休闲漫步的美丽公园,远近知名。
他说,如何更好地在公园般美丽的良渚古城遗址基础上,更广泛地宣传好世界文化遗产,让年轻人们爱上世界文化遗产,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使命。
浙江大学教授严建强亦表示,如何让观众透过遗存的物质外壳,克服岁月流逝造成的人与物之间的巨大隔阂,实现公众的理解与遗存中文化意义的接触,成为遗产价值实现的关键,“努力帮助公众理解遗产的价值与内涵是遗产工作者的使命。”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介绍,近两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古城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深化等,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的主要内容。其中,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世界早期水利设施建筑、技术、景观的卓越典范。下一步,王家园双坝堵头的考古发掘,水利系统历时性变化的考古学工作等都是今后考古研究的重点。
“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说。
他称,应当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价值展示阐释。大遗址的特征决定了其可视性差,展示难度大,需要不断创新展示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AR、VR、5G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丰富展示方式,提升公众参观体验。
“我认为可以加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利用改革,如整合现有良渚文物散点于各家单位的资源,推进良渚博物院二期建设,打造良渚新IP,综合构建‘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的国家文化地标和世界遗产标识体系。”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说。
加强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亦是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步。高蒙河称,应引进国内外高规格展览,特别是五千年前后中国各地文明中心和世界其它三大古文明中心的展览,提升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完)